文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文文小说网 > 中国远征军优秀参谋小林 > 第135章 监督

第135章 监督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些来自军队内部(包括被寄予厚望的驻印军)和中国腹地的坏消息,如同冰雹般接二连三地砸到魏德迈那里,让他原本就因滇西视察结果而阴沉的心情更是雪上加霜。

他看着桌上那些关于X部队训练进展和反攻计划的文件,再想想刚收到的关于这些丑闻的电报,以及华盛顿方面(尤其是国会)对美援效益日益增长的质疑,捏着笔,竟有些写不下给国会的乐观报告了。

他是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是中国战区参谋长,理论上掌握着美援的分配大权。

但他精力有限,近期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驻印军的组建、训练以及反攻计划的制定协调上,美军参谋联络组虽已下派到各级单位,但主要负责军事协同与情报收集,对庞杂混乱的后勤补给与物资使用环节,他根本无暇也无力进行细致入微的监督。

至于反腐,更是鞭长莫及。

“必须找到一个强有力的人来整顿这一块……”魏德迈烦躁地放下笔,在办公室里踱步。他想到了一个人——戴笠。他听说这位蒋委员长的心腹、军统局的负责人,以手段强硬、网络遍布、执行力强著称,尤其在反腐锄奸方面颇有令名。

而且,美国的战略情报局(OSS)似乎正计划与军统扩大合作(成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如果能将美援物资的监督调查,也纳入这个合作框架……或许是一条快刀斩乱麻的路子?

他停下脚步,决定先问问熟知中国的林安的意见。

他拿起电话,接通了翻译处:“请林中校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魏德迈在办公室内有些烦躁地踱步,将当前的困境和盘托出:“……林,报告一份接一份,走私,吃空饷,现在连河南的救灾物资都出了大问题!国会山那边压力越来越大,杜鲁门参议员的委员会盯得很紧。我一个人,根本不可能盯着每一分钱、每一箱物资到底去了哪里!必须得有更强硬、更有效的监督手段。”

他停下脚步,看着林安,说出了自己的初步想法:“有人向我建议,或许可以和戴笠将军的军统合作。听说这位戴将军手段强硬,他的网络遍布全国,查起贪腐来毫不留情。OSS(美国战略情报局)那边似乎也有意加强和军统的合作(指未来的中美所SACO)。你觉得,把美援物资的监督调查,部分委托或者与他们合作进行,是否可行?”

林安听到“戴笠”和“军统”这两个词,心头立刻警铃大作。她面上不动声色,快速思考着措辞。

她略一沉吟,才谨慎地开口:“将军,戴笠将军和军统的情报收集能力,尤其是在国内的渗透力,确实非常突出。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获取日军情报或者反谍锄奸方面,他们的能力毋庸置疑,与OSS合作或许能取得良好效果。这一点上,他们的情报资源或许可以……被我们加以利用。”

她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但是,将军,将美援物资的监督权完全或部分交给军统,我认为风险极高,弊大于利。”

魏德迈挑了挑眉,示意她说下去。

“第一,”林安迎着他的目光,条理清晰地开始分析,“戴笠将军和他的机构,其首要效忠对象是蒋委员长个人。”

魏德迈微微颔首,示意她继续,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点了点,表明他在认真倾听。

“因此,”林安接着说,“他们的行动,必然会优先服务于委员长的政治利益和派系平衡。在监督美援这样涉及巨大利益和各方势力的事务上,我们很难保证他们能做到绝对的公正透明,其调查结果和处理方式,极可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她稍作停顿,观察了一下魏德迈的神色,继续陈述第二点:“其次,戴笠将军本人是复兴社的核心人物,军中受其影响或与其有关联的将领众多。”(她脑中闪过杜聿明的名字,但没有说出口。)

“让他们来主导监督,”她语速稍缓,似乎在斟酌更敏感的词语,“是否会存在选择性执法,包庇亲信,打击异己的风险?这恐怕很难避免。”她看着魏德迈,“这样的监督,不仅未必能真正解决贪腐问题,反而极易加剧国军内部本就复杂的派系矛盾,甚至可能将美方也卷入内部斗争之中。”

她看到魏德迈眼中露出思索的神色,知道自己的分析切中了他的顾虑。随即提出了自己的替代方案:

“将军,我认为我们不必完全依赖外部机构,CBI自身其实已经具备了建立有效监督体系的基础,关键在于决心和方法。”

“首先,”她说,“我们已经在各级部队派驻了美军联络小组,很多已经深入到团一级。这些联络官身处一线,最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明确扩大他们的职责范围,将监督美援物资在接收、保管、分发和使用情况纳入他们的常规任务,让他们直接向我们这个委员会(或司令部指定部门)汇报。”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是改革现有的分配机制。”林安的语气变得更加坚定,“目前美援物资运抵昆明后,需经由军政部、战区、集团军、军、师……层层下发,环节过多,过手的人太多。俗话说‘不要考验人性’,尤其是在后方物资如此紧俏的情况下,每多一个环节,就多一重风险。我们必须砍掉这些不必要的中间层级!”

她加重了语气:“将军,这些物资大部分是我们空运运进来的,后续在战区内的运输,也大量依赖我们提供的车辆和燃料。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理由,将‘供应链’的主导权掌握在CBI手中。建立由我们监督的、更直接的分配中心,物资从中心直接点对点发放到最终使用单位(比如师一级甚至团一级),由我们的联络官当场核对签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和贪腐机会。”

魏德迈一直安静地听着,此时眼中已露出极其专注的神色,显然被这个“端到端”控制的思路所吸引。

“第三,”她提出了一个试点建议,“考虑到这项改革可能遇到的阻力,我们可以先在驻印军内部进行试点。X部队相对封闭,美方介入程度最深,推行新制度的条件最好。我们可以先在印度建立一套从接收到分配使用的、由美方主导、联络官监督的闭环管理模式,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到国内。”

她看着魏德迈,最后硬着头皮补充了一句,试图挽回一点驻印军的形象:

“将军,我依然相信,新22师的走私事件虽然恶劣,但可能只是个别偶然现象,需要严惩。总的来说,驻印军的指挥层级和整体风气,应该还是相对更好的。”

魏德迈听完了林安的整套分析和建议,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林安的分析确实点明了依赖戴笠的巨大风险,而她提出的方案——利用现有联络官、改革分配机制(美方主导)、先在驻印军试点——听起来大胆、激进,但逻辑严密,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最关键的是,将监督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美方自己手中。

但更让他在意的,是林安在阐述方案时,数次极其自然地使用了“我们”这个词——“我们已经有基础…”、“我们可以发挥联络官的作用…”、“将‘供应链’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在驻印军试点…”。

‘我们’…… 魏德迈在心底重复了一遍这个词。她没有说“你们美方应该如何”,也没有用更中立的“盟军司令部应该如何”,而是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代入了“我们”这个立场——一个以CBI(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为核心的、致力于解决当前战略困境的行动主体。

这是否意味着,尽管她刚刚在重庆接受了那位第一夫人的洗礼和“提携”,但在实际的工作和战略考量中,她的核心认同和立场,依然是与他这个战区参谋长、与整个盟军(或者说,是盟军中的美方主导力量)紧密绑定的?

也许,蒋夫人那边的“拉拢”并未完全奏效?或者,这个年轻的中校比他想象的更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关系中,保持自己职业军人的定位和对任务本身的忠诚?

不管怎样,她此刻所展现出的这种“我们”的立场,以及她提出的这个将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方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优秀的建议,更是一个在政治立场上与他高度一致的表态,极大地增强了魏德迈对她的信任。

“直接绕开军政部……由CBI主导分配……”魏德迈低声重复着,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这在政治上,会引起巨大的反弹,林。”

“是的,将军,”林安坦然承认,“但相比于援助物资被大量浪费、贪污,甚至资敌(走私),从而导致前线溃败、美国会对华援助信心彻底丧失的风险,我认为,承担一些政治上的压力,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

“林中校,你的分析和方案……非常大胆,极具风险,但也……确实很有说服力。” 他停顿了一下,措辞谨慎,“关于由美方直接控制所有在华物资分配的提议,牵涉面太广,政治影响太大,我需要时间仔细评估其全面的可行性和潜在后果。”

“但是,” 他的语气变得肯定而清晰,“利用我们自己的联络官加强一线物资使用的监督与报告,以及优先在驻印军内部试点更严格的端到端管理模式——这两个大方向,我完全赞同,而且我认为必须立刻着手进行。”

他看向林安,下达了具体的指令:“这样,你立即去找麦克鲁少将,把你的完整想法——包括利用联络官监督、改革分配流程、以及所需的授权和协调机制——和他进行详细研究,尽快形成一份正式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报告。”

他加重了语气,“这份报告完成后直接交给我,我会优先审阅。”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双手背在身后,看着外面训练场上模糊的身影,没有回头,但声音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

“我准备将这份关于‘强化美援监管’的改革计划,纳入我即将提交给国会的下一份战区情况报告中。这既是回应他们的严重关切,也是表明我们CBI(中缅印战区)司令部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这份报告……需要尽快拿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