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走廊上传来一阵急促的、噔噔噔的脚步声,伴随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呼喊:“林安!林安!”
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赵梦醒像一阵旋风般冲了进来,她的脸颊因为激动和快跑而泛着健康的红晕,额前的碎发都粘在了微湿的鬓角上。
她冲到林安的书桌前,因为太过兴奋,声音都有些变调:
“你猜!你快猜猜!我们收到了多少份报名登记表!”
林安正埋首于一堆翻译培训教材中,这几天连轴转让她眼下带着淡淡的青色。她被赵梦醒这突如其来的闯入和高分贝的声音惊得抬起头,
“怎么了?这么激动……收到了多少?”
她心里大概有个预期,两三百份?毕竟联大学生眼界高,肯投笔从戎已属不易。
“七百份!!!” 赵梦醒几乎是吼出来的,她把手中那沓《辞海》一样厚的报名表往桌子上一拍,发出“啪”的一声巨响,整个人因为激动得几乎要原地跳起来,“足足七百零三份!林安!我们成功了!我们真的成功了!”
她语无伦次,眼睛亮得惊人,里面甚至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多少?” 林安怀疑自己听错了,她猛地坐直身体,揉眼睛的动作停在了半空,脸上那点疲惫被瞬间冲刷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全然的震惊,“你再说一遍?多少份?”
“七百零三份!千真万确!” 赵梦醒用力点头,拿起最上面几张报名表,几乎要递到林安眼前,“你看!这还只是初步清点!后面肯定还有陆续送来的!整个校园都疯了!报名处那边现在还围着好多人问呢!”
林安看着那厚厚一沓纸,又看了看赵梦醒那张因为狂喜而几乎变形的脸,她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却一个字都没能吐出来。
那一瞬间,所有的疲惫、压力和不确定,都像潮水一样退去,只剩一个清晰得几乎令人不敢相信的数字,在她脑海里回响。
七百份。
她下意识地靠进椅背,身子几乎陷了进去,椅子发出一声长长的“吱呀”。片刻后,她终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七百份……她做到了!他们真的做到了!
一股巨大的、纯粹的喜悦感如同暖流般瞬间席卷了她疲惫的身心,她脸上绽开了一个灿烂的、几乎有些孩子气的笑容。她忍不住伸出手,轻轻拍了拍赵梦醒的胳膊:“梦醒,太好了……真的太好了!”
然而,这巅峰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当目光再次落在那叠如小山般的报名表上时,那个惊人的数字背后所潜藏的巨大压力和现实问题,便如同潮水般悄然涌上心头。
“七百多人……”她的声音里还带着一丝激动过后特有的微哑,她轻轻吸了口气,似乎在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脸上的笑容变得有些复杂,掺杂了欣慰和一种显而易见的、沉甸甸的忧虑,“这个数字……太了不起了。但也意味着,我们最初为两百人做的准备,远远不够。七百人,我们根本吃不下,也训练不过来。”
赵梦醒脸上的狂喜也迅速冷却下来,意识到了这个甜蜜的烦恼。
“所以,筛选工作必须做。”
林安站起身来踱了两步,“优先招大四的学生。”
她解释道,“大四的,现在不圈起来,过两个月可就不一定还在昆明了。至于低年级的,可以先放在联大,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她又问,“报名的里有多少大四学生?”
赵梦醒一怔,说,“还不清楚。”
林安点点头,没有责怪,只是说,“尽快弄清楚,登记造册,准备选拔。考核之后通不过的,或者低年级的也要保持联系。毕竟魏将军的目标是一千人,这些人大多是要分批进来的。”
林安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好了,现在不是光顾着高兴的时候。你立刻去办几件事:第一,尽快和查大哥他们碰头,根据我们之前的预案,细化笔试和口试的具体方案、题目和评分标准;第二,联系校长办公室和教务处,我们需要借用考场、安排监考和面试的老师;第三,组织人手,开始对报名表进行第一轮的梳理和信息录入。”
赵梦醒看着眼前这个瞬间切换模式的林安,心中那股单纯的狂喜也渐渐沉淀下来。
她用力点了点头:“我明白了!我马上去安排!”
“等一下。”林安打断了她,“梅校长那里,我亲自去说。”
她抓起办公桌上的帽子,说,“我先去一趟驻滇参谋团和警备司令部。跟杜总和林主任同步一下进展。”
说到这,她顿住了脚步,似乎意识到自己刚才一连串的指令略显急促,有些居高临下,便回头朝赵梦醒一笑,语气软下来:“辛苦你了,班长。没有你在这撑着,翻译处早就散架了。”
林安心里忽然冒出来一个预感——也许翻译处也会像之前FAC交给张妙妙一样,交给赵梦醒。
她顿了顿,又补了一句:“晚上我们筹备处的大家一起吃顿饭,庆祝一下。你帮忙安排吧。”
赵梦醒点了点头,眼神中却悄悄掠过一丝说不清的情绪。
当年在联大,她是班长,总揽琐事,也常替林安出头;如今战火翻转了秩序,林安成了统筹千人的核心,而自己甘当副手。她当然为好友的成长感到骄傲,可也难免在这一刻生出轻微的落差:如果当初站在前线的人是我,能否也走到这一步?念头只是一闪。很快,她把那点微酸压下,胸口涌起更强烈的踏实感——能跟着林安把这摊子事办好,本就是此生难得的际遇。
看着板砖一样厚的报名表,赵梦醒已经镇定沉静的脸上忍不住又笑开了花。
林安心想,说起来,不知道张妙妙那里怎么样了——有没有遭人为难,位子还是否做得稳。不过旋即她又放下心,张妙妙不是个扭捏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个直来直去的“小人”,六十六军没有地图,她直接就上第五军来找他们,假如张妙妙遇到了什么困难,肯定会联系她的。
可是——要调到第六战区的事情,张妙妙就没跟她说。林安又皱起了眉头,感觉到好下属、好同事的标准确实是太高,她也开始理解了,领导们常常抱怨的”人才难得“是什么意思。又要能力强,又要情商高,汇报太多琐事扰乱重点,汇报少了又不放心。
反观自己,宣传的过程都没跟杜总和林主任通个气,虽然理论上说校园里的事知会梅校长就行了,可是积极汇报,总不是坏事。
想到这,她的脚步又加快了几分。
————
第二天上午,林安拿着一份关于撤换海报和初步报名情况的简报,再次来到了梅贻琦校长的办公室。梅校长依旧坐在那张旧书桌后,正在批阅文件,见到林安进来,他放下手中的笔,温和地示意她坐下。
寒暄几句后,梅校长看了一眼林安带来的文件,目光在“撤换海报”几个字上停顿了一下,随即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温和的、几乎可以称之为“揶揄”的笑意,半开玩笑地说道:
“林安同学啊,你那些印着自己肖像的大幅画片,这几天可是把联大装点得……焕然一新呐。现在既然招募的高潮已过,是不是也该……适可而止,把它们请下来了?总这么挂着,怕是有碍观瞻,也让那些西洋景看够了的学生们,该收收心,好好读书了。”
林安立刻不好意思地站起身:“梅校长教训的是。那些刊登了我个人照片的宣传画,确实不宜久挂,我今天来,也正是想向校方汇报,即刻就安排人手全部撤换下来。之前的考虑,确有不周之处。”
她态度诚恳,但接着又补充道,“不过,校长,关于招募翻译处和写作组人才的正式布告和说明,可否恳请学校允许,再多张贴保留些时日?报名虽踊跃,但或许还有些同学仍在观望或需要时间准备,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机会。”
梅贻琦校长微微颔首,表示同意:“嗯,招贤纳士的布告,自然可以多留几日,此事于国有利,学校理应支持。如此甚好。”他端起桌上的青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然后像是随意地问道:
“说起来……看外面这几日的情形,报名似乎颇为踊跃。不知具体响应者,能有几何啊?”
他大概预期着一个令人欣慰但仍在常理之中的数字,毕竟联大学生历来有自己的主见。
林安一直保持着谦逊恭谨的姿态,听到这个问题,脸上却抑制不住地露出了一个极其灿烂、甚至可以说是“得意”的笑容,眼睛弯成了月牙,连声音都轻快了几分。
她身体微微前倾,带着一点分享好消息的兴奋,低声说道:“梅校长,说出来您恐怕都不敢相信……截止到昨天傍晚初步统计,我们收到的报名登记表,已经超过了……七百份!”
“噗——咳咳!” 梅贻琦校长刚喝进嘴里的一口茶水,差点没喷出来。他猛地咳嗽了几声,放下茶杯时,手都微微有些颤抖。
他那双总是古井无波的深邃眼睛,此刻也因极度的震惊而睁大了,透过老花镜片,紧紧盯着林安,几乎是重复确认道:“多少?!你说……七、七百份?!”
林安用力点头,笑容里满是肯定:“是的校长,七百零三份!”
梅贻琦校长彻底怔住了。他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七百份……这个数字在他脑海里迅速盘旋、对比。
“七百……” 他喃喃自语,“这……这简直快赶上一次征兵动员的人数了!我们联大全校学生加起来不过四千出头……这七百人报名,几乎占了五分之一!其中符合条件的青壮年男性恐怕……”
他猛然意识到,这个数字,甚至可能超过了军政部之前一直想打主意、却因种种阻力未能实施的“征召应届毕业男生入伍”所能动员的人数!
他看着眼前这位笑容明媚、甚至带着几分“邀功”意味的学生,一时间竟有些哭笑不得。
过了好半晌,他才缓缓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感慨,
像是责备又像是赞叹:“你啊……林安!你这搞的是哪一出?七百多人要去给你当翻译、写文章……再这么下去,我这西南联大,怕是都要开不下去了!先生都没学生可教了!”
他说着说着,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摆了摆手:“罢了罢了,人既然招来了,是为抗战出力,学校自然全力支持后续事宜。只是……这筛选、安置、管理,怕又是一桩极繁琐的麻烦事啊……”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林安身上,仿佛在说,这“麻烦”,最终还得你自己解决。
“学生不怕麻烦!学生巴不得这种麻烦多来一些,天天都有麻烦!”
林安有些嬉皮笑脸地说。
梅贻琦看着眼前这位精神奕奕、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和主意的学生,不由得再次失笑。
———————
加尔各答,CBI司令部。
恒河三角洲的湿热空气似乎被厚重的墙壁隔绝在外,办公室内只有地图、文件和风扇送来的带着凉意的寂静。魏德迈将军坐在巨大的柚木办公桌后,他的参谋长麦克鲁少将站在一旁,两人刚刚结束一场关于空运吨位的简报。
一名参谋快步进入,送上刚译好的昆明电报。
魏德迈接过,目光落在纸面上,片刻后,他抬起头,若有所思。
“七百零三。”魏德迈轻声重复了一遍,似乎品味着这个数字,“林中校很擅长制造惊喜。”
他顿了顿,补充道:“还都是大学生。”这句话他说得平静,像是在陈述一个预料之中的事实,但那抹稍纵即逝的满意,麦克鲁看得分明。
军政部推三阻四地事情,还要动员义务兵,声称可能引起□□。林安到昆明三周之内就解决了。
“她的方案呢?”魏德迈问那名带来电报的参谋,他的目光重新聚焦,锐利如常。
“分期筛选,优先应届生,建立储备库。请求支持。”参谋简洁地回答。
“很周全。”麦克鲁简短地评价,语气是参谋长一贯的客观。他脑海里不由自主地闪过不久前自己对魏德迈过度倚重这位年轻中校的疑虑,以及魏德迈给他看的那封电报上,马歇尔将军意味深长的评价……现在看来,这女孩确实在一步步证明自己。
魏德迈似乎并未留意麦克鲁瞬间的思绪,他点了点头,转向那名等待指令的参谋,开始口授回电内容,语调清晰,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回电。”
他说道:“干得好。计划完全批准。按计划执行。总部将提供所有必要支持——若有任何具体人员或物资需求,请即刻告知。盼于7日内收到第一批译员名单。”
他稍作停顿,似乎想到了什么,又补充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