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文文小说网 > 中国远征军优秀参谋小林 > 第105章 去瓜岛

第105章 去瓜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1942年10月15日?致林安中校(华盛顿)?发自魏德迈将军(中国-缅甸-印度战区司令部)

我们已收到并理解你提出的观察任务申请。?现批准你前往瓜达尔卡纳尔执行为期不超过十四天的临时观察任务。?任务结束后,请立即前往兰姆加报到,履行主要职责。?抵达后需提交一份观察简报。?缅甸战线仍为当前首要任务。?祝你旅途顺利。

电报是中午送到宾馆前台的。工作人员按铃叫她下楼时,林安还以为是空军联络处临时改动了转机时间。直到她看到电报上的签名行“GEN A.C. WEDEMEYER – CBI THEATER”,才意识到这是命运的另一种答复。

她有些紧张,用指尖小心地划开那道封口。纸张展开的那一刻,她几乎屏住了呼吸。

“批准你前往瓜达尔卡纳尔执行为期不超过十四天的临时观察任务。”

林安的眼睛在那行字上停了足有五秒,然后低低地吐出一口气。她忍不住露出笑容,右手握拳在空中轻轻挥了一下。

把电报交给她的斯图尔特少校挑了挑眉“怎么了?什么好消息?”

林安扬起电报纸,满脸笑容:“魏将军批了。我可以去瓜达尔卡纳尔了。”

“哦?你真就为了那个岛高兴成这样?”斯图尔特笑着摇头。

林安点了点头:“是啊。我真的、真的很想看看太平洋战场的战斗!”

她笑咪咪地把电报纸收好,感觉这是这么多天来收到的最好最好的消息。甚至有些没良心的说,比驻印军的扩编还要好!

“可是那个岛……”斯图尔特吞吞吐吐,“不过就算瓜岛丢了,还有别的岛给你看。应该没事的。Safe travel!”

———

林安坐在床边,双脚踩在地毯上,却觉得整个人有点轻微地飘着。

Guadalcanal!她在轻轻地念出这四个音节。

美军正在死守亨德森机场,日军反攻已逼近丛林边线,天空中每天都在争夺制空权,补给舰刚刚被潜艇击沉,岛上的无线电时断时续,夜里还有鬼子摸哨。

但她并不害怕。瓜岛战役是一定会胜利的,这一点她再清楚不过。

她想去,不是因为那是个“更热的前线”,也不是因为那里有什么“胜利的果实”可摘。她是奔着那场海陆空联合作战的原始模型去的。

那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地点。她能感觉到它在等待被解析,像一套刚部署上线的V1.0产品,粗粝、不稳定、漏洞百出,却足够新、足够真。

这可能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次尝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跨军种战斗体系。

她想亲眼看,美军是怎么把航空兵、舰队、陆战队、后勤运输、情报收集拉到一张图纸上的——不是在华盛顿的简报厅,而是在潮湿、腐臭、枪声密布的太平洋热带岛屿。

她想看看在失联、缺水、腹泻、疟疾、打错信号、坐标出错的条件下——他们是靠什么,把这场仗打下去的。

她也想知道,如果有一天,中国也要收复一座岛屿——靠的是不是这套机制?是否该提前准备?是否能有人学得会?

但更多的,她不是为了国家大义,而是为了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就像物理学家想亲眼看粒子对撞时火花飞溅的瞬间;就像外科医生第一次站进人脑深处的微创手术室;就像海湾战争给全世界上了一课;瓜岛不是战场,是实验室,是切面,是未来。

她真的已经融入了这个世界:此时此刻她的激动和兴奋,比她前世产品最终发布的时候还要强烈——我在触摸人类战争的前沿!

林安抬起头,望向窗外夜色下模糊的街灯。她好想立刻动身。

她已经等不及了。

————

她拜别了宋美龄、黄仁霖、黄仁泉等人,把昂贵的服饰和行李留给使团,只收拾了一些军装轻装上阵。一个背包就装满了。

一同启程的,还有几位由美军太平洋空军总部临时抽调的观察小组成员:一名陆军航空军火力参谋,一位来自海军的舰载通信工程师,以及一名军事摄影官——也许也负责为战后可能的总结报告留下“第一手图像证据”。

其中唯一的中国人,是她。

她原本以为,自己会被划入“政务随访”或“外军关系”那一栏。但在启程前的最后一场简报会上,她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列在“FAC & Field Coordination Doctrine”一栏,和前线指挥顾问归为一组。

林安沉默了一下,低头看着那份文件——那一行印刷体字母像钉子,钉进了她心里。

她知道,这代表她的建议已在某些人那里被当真了。

这是她第一次,以“专业军官”而不是“政治派遣”或“媒体代表”的身份,进入太平洋战场的核心结构。

她没有笑。倒不是她不高兴,而是气氛不允许。

瓜岛战线目前仍然岌岌可危,简报会上的地图背景上是不断更新的红蓝箭头,调度官的语速急促而克制,文件上空白处的笔迹潦草到几乎看不清,印着瓜达尔卡纳尔四个字的那张图,边缘都已经被摸得起毛。

这个小组原计划是一个月前出发。但现在,他们被“延迟”——这是调度官用的词。他没说原因,但大家都知道,美军在岛上的处境已经“临界”。

不过这样也好,林安心里嘀咕,不延迟还轮不到我了。

————

飞行是在夜里开始的。

军用运输机内部几乎没有照明。C-47里塞满了油箱、物资箱和几人共用的坐席。螺旋桨的震动透过铝板传来,每一次颠簸都像是一种提醒:你正在离开“平安”的世界。

“你以前飞过这种型号?”坐她旁边的海军通信工程师忽然问道。他叫Klein,弗莱迪,一路上是最话多的一个。

林安点头,“跟飞虎队时搭过一次,但那次机腹还在漏油。”

他咧嘴一笑:“那还挺正宗的。我们这架现在漏的是消息,不是油。”

坐在对面那位戴眼镜的火力参谋——Caldwell少校,只抬了抬眼皮,没插话。他手里正翻着一份任务包,眉心紧锁,像在解一道代数题。

林安不认识他们,但已经可以从这些言语和沉默中感受到:这是个专业小组。

机舱晃了一下,摄影官Halpern忽然起身去固定器材,嘴里嘟囔:“我可不想我的第一卷胶片还没拍就被爆炸曝光了。”

林安忍不住轻轻笑了一下。

她把后背贴紧椅背,在噪音和空气压迫中闭上眼睛。思绪却越飘越清。

在美国的这一个月,她短暂地住了一个月的高级酒店,衣食无忧,几乎回到了现代生活。只差没有手机了。

但她已经不在华盛顿了,她回到了战场上。让她兴奋、紧张、警惕的战场上。

她睁开眼,向舱壁上小小的舷窗看了一眼,外面是漆黑一片的夜空,只有引擎尾焰在幽暗中划出一道跳动的橘红。

————

抵达珍珠港后,他们只停留了不到十小时。

中转区的军官宿舍临时分给了观察小组一间小屋。换洗衣物是公发的,通信被中断,他们被告知:“从现在开始,你们不是新闻,也不代表谁,你们是调度系统的一环。”

林安徒步走了一小段珍珠港的海边。

她站在曾经被炸毁的干船坞边上,看着海水从残破的栈桥边缘翻卷过来,带着咸味和铁锈。

她想到了重庆。

她心里产生一个不能跟任何人谈起的愿望——她希望日本海军能够继续重创太平洋舰队;她希望瓜岛上的日军能给美军带来巨大的伤亡;她希望美国人明白、中国人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

珍珠港这熟悉的轰炸后的痕迹,与重庆和昆明是多么的相似。

而重庆已经被轰炸了整整三年。

那天晚上她没怎么睡。

————

第二天清晨,一艘军舰接走了他们。

不是驱逐舰,而是一艘小型护航艇,编号模糊,外壳已多处锈蚀,水线以下贴着苔藓,像是硬生生从战场里借出来的一张凳子。

军官没多说,只递给他们一份气象图:“我们预计明晚靠近瓜达尔卡纳尔海域,届时有机会登陆。如果登陆延迟,你们会原船等候,禁止开机通讯。”

林安站在甲板边,盯着地图上那条细细的航线。

风很大。她把帽檐往下拉,压住乱飞的碎发,眼角被海风吹得有些发涩。

她看了看表,计算了一下:距离她接到那份邀请,已经过去整整十七天;距离她第一次听说“瓜达尔卡纳尔”这个词,不过四个月。

但现在,她要真的站到它上面去了。

—————

越靠近岛屿,气氛越紧张。

海面时不时能看到浮尸、油污带和碎裂的木箱。有几次他们穿越的海域,前两天刚发生炮击,水面上还浮着破裂的金属板和一段脱落的救生圈。

林安透过望远镜看到海岸线时,心跳加速了一下。不是因为它壮观,而是因为它很安静。

她第一次看到战场是静止的。没有枪声、没有人群,只有海风、沙滩和一排伪装草网下的废弃车架。

舰上广播响起,提醒他们“准备登陆,随时转入防御状态”,林安把笔和笔记本放进胸前口袋,扣好纽扣,然后深吸一口气。

这不是战争片,也不是发布会。

这是实验室,是瘟疫区,是炼钢厂,是屠宰场。

而她已经不再是围观者。她要开始动笔。写下她所看到的系统、崩溃、补丁、反应链条——以及人类第一次尝试用“联合作战”来解一道从未解过的题。

下一页,是她的试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