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文文小说网 > [直播]创飞老祖宗的一百种方法 > 第53章 和平使命

第53章 和平使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简明的迷茫无人能回答。

在卫星城,李简明一行人短暂的滞留时光已然画上句号,此前便已安排运输的“红洲基地”建设物资,已经顺利抵达营地。

今日,他们将与负责为难民营运送饮用水的车队一同踏上行程,奔赴“红洲基地”。

【出发之前,翻译员桑比神色匆匆,四处找寻着摄影组领队老赵。待寻到之后,桑比满脸恳切,道出了自己此番前来的目的,原来是希望老赵能帮忙引见他的徒弟,去“红洲基地”担任翻译工作。

“他多大了?”老赵错愕的上下打量着,即使上不同的人种,老赵还能觉得这还是稚气太重了,“有十六岁吗?”

“十四……”

桑比尴尬的摸了摸鼻梁,徒弟从小在难民营长大,从第一批东大维和人员驻扎开始就跟着桑比学中文,他深知徒弟的能力,也了解东大军人得友善,觉得跟着东大的人,十分安全。

“这不是童工吗!”老赵下意识的脱口而出,但看了一眼差他半个头的小孩,“作孽啊!”

马赫迪的局势如此,要小孩安安稳稳读书也不现实,老赵稍作思索后,便带着桑比找到了在「红洲基地」担任分队长王连长。

王连长听完桑比的请求,脸上虽带着几分温和,却毫不犹豫地给出了拒绝的答复。

刹那间,桑比徒弟眼中的光亮瞬间黯淡下去,神色满是沮丧。

王连长并非有意为难这个年轻人,在维和部队里,各项工作都有着严格且正规的流程,每一个岗位都需要通过正式的考核,才能持证上岗,这是对工作负责,更是对参与维和行动的每一个人负责。

不过,王连长看着年轻人失落的模样,心中也有些不忍,思索片刻后,还是给了桑比一个选择。

他拿出通讯设备,熟练地联系上了首都布琼的一个东大工程队,向对方说明了情况,询问是否能给这个年轻人一个面试的机会。

王连长客气的对桑比说道:“我能帮的就这么多了,他去面试,至于最后是能成为翻译,还是只能从基础的小工做起,全得看他自己的本事。”

徒弟听后,眼中再度燃起一丝希望,忙不迭地向王连长道谢,流利的用中文保证道:“我一定会好好把握机会的,请首长放心!”

老赵和王连长差点喷出来,王连长更是捂着胸口一副受不起的扭曲表情,看向桑比,并目光指控道:“你都教了人小孩什么啊?”

“这可不关我事,是他跟着你们人走正步的时候学的。”】

东京的街头,阳光斑驳地洒在石板路上,百姓们正围聚在昆仑镜下议论纷纷。

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者,眯着眼,仔细瞧着昆仑镜里呈现的后世景象,忍不住开口说道:“你们都瞅瞅这昆仑镜里播的,听说后世定了个啥‘童工标准’,不让小孩子干活嘞。哎呀,这可真好啊,要是咱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那该多舒坦。”

“可惜咯,咱怕是没这福气咯。”

“老丈,您可别想啦,少说也得等个几百年吧。”旁边一个年轻后生,挠了挠那顶有些破旧的头巾,咧着嘴接话道,“您瞧瞧咱们这的光景,哪家的孩子不是打小就开始帮衬着家里?要是不让孩子干活,一家人可咋糊口啊,地里的庄稼没人侍弄,家里的活计没人操持,这日子根本没法过哟。”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感慨着,可大家心里都明白,所谓的“童工标准”实在太过遥远,完全不切实际。为了能在这艰难世道中生存下去,孩子们小小年纪便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每日忙忙碌碌,根本没有什么轻松快乐的童年可言。

“唉,虽说咱赶不上,可后世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那也是好事啊。”老者长叹一声,眼中满是羡慕,“不用打仗,家家户户都富裕起来,子孙后代都能享清福嘞。”

“没错、没错!”一旁的书生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满脸赞许地说道,“如今官家推行王公变法,这可是大大的好事。这次变法后,税收不像从前那般苛刻了,我这几个月居然还攒下了些钱,又能去书肆买几本好书回来研读啦。”

众人话题一转,为这次变法带来的些许改变而感到欣喜,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临街的酒楼上,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正难得地享受着片刻闲暇时光。

这两年,苏轼在外四处奔波,致力于兴修水利,为百姓谋福祉;苏辙则在朝中全力协助变法,为革新出谋划策。

眼看着大宋在他们的努力下,逐渐从民不聊生的边缘被拉了回来,百姓生活慢慢有了起色,兄弟俩心中满是欣慰,特意摆下宴席,开怀畅饮。

酒过三巡,他们也被昆仑镜里的画面吸引了过去。

苏轼捋了捋胡须,脸上满是赞赏之色,说道:“此子虽深陷困境,却依旧好学向上,实乃可造之材。这般坚韧不拔的意志,当真后生可畏。”

苏辙在一旁不住点头,附和道:“兄长所言极是,那位王连长也是个热心肠的实在人,没有武人的粗俗,倒是有几分侠义之气。只愿那学子不辜负王连长的厚望,能在这乱世中坚守本心,实现自己的抱负。”

【过去的这两日,工兵营的战士们丝毫没有停下手中工作的。

马赫迪干燥的空气,无不在考验着他们的身体与意志。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咬牙坚持,一边努力适应着马赫迪这让人难以忍受的气候,另一方面,他们还在争分夺秒地帮忙协助修复通往红洲的道路。

这条道路意义重大,它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通道,更是连接希望的纽带。

王连长作为此次行动的指挥,带领着一行人朝着红洲基地前行。

行进途中,李简明注意到,之前横档在道路上那辆犹如庞然大物般的卡车已经消失不见。

曾经,这辆卡车突兀地横在路中央,给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与危险,也让这条本就状况不佳的道路变得更加难行。如今它的消失,让众人心中不禁涌起一丝轻松之意。

当然,道路并非完全畅通无阻,由于土质问题,仍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深坑,车辆经过时,剧烈地颠簸着,众人在车内被颠得东倒西歪。

前往红洲基地的道路比李简明预想的还有糟糕,并不晕车的她,此时下了车,也不由的开始向小杨伸手要清凉油舒缓神经。

当他们踏入红洲基地范围的那一刻,李简明才惊讶地发现,基地周围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空旷的土地上,如今已经搭建起与卫星城类似的简易住房。这些住房虽然简陋,只是用最基本的材料匆忙搭建而成。

据驻扎在红洲的埃塞俄比亚籍UNP介绍,这些都是听闻红洲要扩建难民营,从四面八方投奔来的人,期望能在红洲基地寻得一片安身立命之所 。】

时光流转,到了绍兴年间。

经历了数年战乱的百姓们,生活依旧困苦不堪。当他们看到昆仑镜中直播里的老赵和王连长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熟悉的感动,仿佛感同身受一般。

一位身着满是补丁衣服的大娘,眼中噙着泪水,声音颤抖地说道:“大伙瞧瞧这些兵,为了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不辞辛劳,四处奔波。他们可真是难得的好兵呐,就跟咱岳家军一样。”

周围那些皮肤黝黑、衣衫破旧的农人们,纷纷点头应和,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是啊是啊,这样的好官,真是咱老百姓的福气。”

“希望这些黑漆漆的妖怪也能早日过上好日子。”

“阿娘,他们是我们一样的人,不是妖怪……”

人群外,岳飞本人站在一旁,听到大家的夸赞,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露出憨厚的笑容,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接过大娘手中的水桶,继续帮着浇水。

劳作间隙,他抬头望向昆仑镜中后世士兵们的画面,只见他们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行军步伐整齐划一,作战动作干净利落。

岳飞不禁暗自点头称赞:“后世对士兵的培养如此用心,纪律如此严整,实乃国家之幸。我练兵一心只为保家卫国,看到如今这般景象,其中确实有不少值得我学习借鉴之处。”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思索的光芒,心中暗自盘算着,若能将这些后世的练兵之法融入到岳家军的训练中,必定能让岳家军如虎添翼,更好地守护大宋的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

【“一二,起!”

正值中午,烈日高悬于天空,气温飙升至四十摄氏度以上。

负责建设的工兵们在营区里,整齐划一地喊着口号,个个铆足了劲儿,干劲十足。

“同志们加把劲诶!”

尽管酷热难耐,可战士们为了保护皮肤免受烈日暴晒受伤,依旧穿戴得严严实实。他们不仅裹上了纱巾,还戴上了墨镜,在烈日下坚守着岗位。

如今,五千余平米的主营区已然焕然一新。

“这里此前不过是一片仅有土墙和几栋废弃仓库的荒地。”老钱擦着汗介绍,“这才几天,大变样哦。”

而现在,在工兵们紧锣密鼓、如火如荼的施工下,集装箱板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类大型器械在工地上大显身手,以摧枯拉朽之势推动着工程快速改造、顺利成形。

哪怕是中午最热的时段,这般火热的劳动场景没有一个人退缩缺席。

王连长热情地将摄影组领到宿舍,鉴于当下营区宿舍较为紧张,再加上摄影组里只有李简明一位女生,出于安全考虑,决定先安排她与医疗组的胡护士长同住,这样彼此之间也好有个照应。

待李简明收拾妥当后,便赶忙联系小杨碰头,二人拎着从别处“蹭”来的单兵口粮,一同蹲在树荫底下,一边吃着,一边抓紧时间拍摄。

透过镜头,鼻子里塞着纸团止血的战士,汗水如注般不停地从额头滚落,双手却依旧紧紧握着螺丝刀,奋力地扭转着;还有战士,手被铁丝网不小心被扎出了血,也只是匆匆跑到医务室要了点纱布,简单包扎了一下……

“诶、杨哥你看,那个是不是王连长?”

四十多岁的王连长头戴安全盔,在施工现场攀上爬下拧钉子,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

即便是指挥部的领导们,也都始终坚守在现场,身着迷彩服,与战士们肩并肩,同样干得十分卖力。】

老者浑浊的瞳孔倒映着镜中景象,枯瘦的手指摩挲着拐杖上斑驳的刀痕。那是十数年攻破城时,他用这根木拐杖拼死护着粮囤留下的印记。

“我活了六十二年,见过的兵比见过的麦穗还多,可这般实心实意帮百姓垒灶台的兵……”他突然抓住村民的手腕,指甲几乎掐进肉里,“这真的是我等草民能过上的日子么?”

年轻些的村民则想起去年决堤,全家老小在齐腰深的洪水中的场景,当时他爹被冲倒在泥水里,浑浊的洪水卷着房屋梁柱在眼前翻滚,若不是猎户用藤条将人拖上岸……

望着镜中推土机轻易铲起数吨土石,这样的神器不是用于战争,而是为了百姓建造家园。

他的喉头突然哽住。

韩信的指尖划过镜面,仿佛触到了那些搬运钢筋的士兵粗糙的手掌,当年在汉中,自己带着一万老弱病残开凿栈道,指甲缝里永远嵌着黄土。

韩信恍惚开口,声音里带着罕见的哽咽:“陛下可还记得,陈仓古道竣工那日,樊哙说‘这栈道修得比城墙还结实’。

那时我以为这便是人力极限……”

刘邦摩挲玉珏的动作顿住,仿佛又听见栈道崩塌时的山呼海啸,五百民夫被埋在乱石下的惨叫。

被提及的樊哙,愣愣的盯着镜中戴墨镜的工兵,恍惚间回到了乌江畔,那时他浑身浴血,看着项王自刎,却只有英雄惜英雄的怅然。

他协助刘邦夺得了天下,获得了常人不能及的荣华富贵,然后呢?刘邦害怕他们这些年轻的兄弟,拼着同归于尽的心也要带走他们。

看着后世的士兵不用刀剑,却用铲子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樊哙明白了刘邦的担忧,似乎明白了腰间金印的分量。

“我好像明白这天人的用意了。”曹参忽然指着镜头里的一物问道:“子房,大汉需要多少年,才能拥有这样的技术?”

张良望着镜中飞溅的火花,迟疑打回答:“百年、不,或许千年……”

听到答案的刘邦反而仰天大笑。

三十八年前在沛县,他望着秦始皇的车架说出“大丈夫当如是”时,何曾想过有朝一日会为这种超越人力的伟力而惊叹?

“千年又何妨!”他的笑声惊起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