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助理收了奶茶,倒了一杯白水继续听赵简明对龙井侃侃而谈,“说道龙井茶能够享誉世界,应该说与乾隆有意无意的推广是分不开的,乾隆不只是把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除了恩宠大臣,也有记载将龙井茶赠予给外国使臣和使节。
除了正儿八经的龙井八咏,六下江南,龙井去了四次,看到茶农采茶也要《观采茶作诗》,不过乾隆那种‘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的诗作,就不多念了。
于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饮用龙井茶也在民间盛行。而龙井虾仁就是是选用乾隆最爱的“明前茶”,也就是清明节前的龙井茶,配以青虾虾仁制作。所以我觉得,既然我能爱屋及乌,想必乾隆也会喜好这道菜吧。” 」
朱元璋单独占了火盆子于徐达一起取暖看戏,听见赵简明念出乾隆帝的诗句,不由拍掌哈哈大笑,“都说俺老朱读书少,这当皇帝的写诗也不咋地。”
“朱帅写一个。”最年轻的谢成起哄,他现在才十五岁,在朱元璋这代人眼里就是个毛都没长齐的少年人,从家里跑出来投奔了朱元璋,行军歇息的途中被几位年长的将领们压着学兵书,早就烦了,时不时冒个头顶嘴讨打。
朱元璋简单想了想,权当与弟兄们胡闹联络感情,也不谦虚开口就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这头一句和乾隆也差不多嘛。”谢成嘀咕,“不过后面这句好。”
“好在哪里。”朱元璋活像个检查作业的家长,配合徐达的课后活动非要谢成说出个一二三四五的心得体会。
“小子说不上来,就是觉得好。”谢成哽住了,对着朱元璋笑得傻憨憨的,希望主帅放他一马。
“去你的!平时叫你多读点书。”陆仲亨踹了谢成一脚,洋洋得意的向朱元璋抱拳,“主帅作诗气势磅礴,有驱元蒙,兴汉统之意。”他被朱元璋从死人堆里捡回,养在身边教育,对朱元璋的性情也是熟悉,分析起来一点不虚,当即得了朱元璋认可。
“谢百户,这打水的伙计就领下吧。”汤和乐呵呵的出来打圆场,罚了学艺不精的谢成在去河边亲自取水煮茶大家喝。
「“毕竟流传的故事中就有乾隆下江南游览杭城时,私自出游去一店家饮茶被认出,结果把在炒虾仁的店主吓得把龙井茶叶当作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于是龙井虾仁就这么诞生了。”赵简明摊手无奈的撇撇嘴表示对故事真实性的否认,“能把茶叶当葱段,写故事的人想象力真丰富。”
“乾隆与美食的故事大同小异,不都是某日乾隆一人出行,遇见了某事,吃了一口大加赞赏,于是出名。“烟烟冷静的总结经验教训,强化问题导向,以刀刃向内的精神批评生搬硬套的行为,于是决定深挖根源,”大概都是现代人为了旅游营销的。鼠鼠还是讲讲其他由来吧。” 」
秦庄襄王元年,东周文公与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王异人获悉,命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迁东周公于阳人聚。
至此,周王朝最后残余的势力被铲除。
吕不韦返回咸阳复命,再度进宫为两位公子授课的时候,嬴政正在满屋的竹卷里翻阅有关茶、杭城等讯息的记载。与天人时年相差甚远,再有秦国自商鞅改革后限制田地的用途,除去贵族封地,几乎没有私人种植的可能。
“大公子,小公子。”吕不韦从随行的宫人手里取了两个囊袋,“这是大公子先前问起的茶,是臣从巴蜀收来的。这是给小公子的。”
成蟜桀骜的点头,不等吕不韦说完便示意身侧的侍人收起,自己伸手先嬴政一步打开了装着茶叶的囊袋,“就几片烂叶子也值得大兄在意?”失了与嬴政辩论的兴趣,转身,继续预习宗正明日讲学的功课。
囊袋不大,嬴政掂量了一下,大约也就几锱铢重,打开囊袋的封口,淡淡的清香依稀,能看见半黑泛红的卷叶。
吕不韦弯腰凑近轻声密语,“剩下部分都送去大公子的居所了,这是巴蜀能找到的余货。大公子若是喜欢,明岁新茶出了,臣再为公子采买一批。”
不太喜欢让人靠得太近,嬴政后退小半步与吕不韦拉开距离,平视着这位预备“投资”第二位秦王的丞相镇定自若的回答,“我且先试试,有劳丞相了。”只当默许了吕不韦越过他的许可先一步把茶货送入宫室的滔天权利。
吕不韦与赵姬有联系,嬴政知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别说宫外,阿父的侍人里也多是人想攀附这位丞相谋一个前景。
下了学,嬴政参照着天人提供的做法,指挥侍人烧水,投入茶叶,清雅悠然的茶香飘逸。嬴政如意的沾了沾凉茶品尝,难得赞扬吕不韦办事的可靠,他送来的茶叶想了办法预先处置,没有太多损坏。
于是当晚,嬴政就带着一锅的茶水与龙井虾仁的偏方进了赵姬的宫室。两母子少有的和平相处了几天,隔周,眉飞色舞的赵姬昂首越过守卫的侍人,在宫妾们嫉妒的目光中将研制的秦版新菜盛在了秦王异人面前。
秋日苦短,又屡有战事操心,秦王异人在压力下瘦了一圈,赞许的就着虾仁用了一碗豆饭,分出神来对跟在赵姬身边的嬴政考学几题,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开怀的牵着嬴政的手道,“你藏的茶分一半送入少府吧。阿父不白拿你的,等会去郎中令那里挑几个用吧。”
“唯。”嬴政雀跃,抿住嘴角乖巧的行礼。
秦王异人想,之前因为赵姬与吕不韦一事介怀,他也不乐意与嬴政亲近。好在孩子张开了,面容上肖像大父,特别是赵家祖传的细长鹰目让秦王异人淡去了怀疑。加之宗正也评价聪明有主见,百年之后,大公子政可为雄主。
他筹划着,在将作府给公子政留一块地折腾他那些奇思妙想,权当是知人善用练手了,左右不过是一个工坊,搞差了秦王也赔得起。
嗯,灭东周国一战确定了,绑腿和号哨是个好东西,得让蒙骜的部属也用上。
「 “说起龙井虾仁,就无法绕开大名鼎鼎的苏轼。熙宁四年,苏轼因上书言变法之事,遭宰相王安石所忌,遂自请外任任杭城通判。到任杭城的第二年,苏轼便主持重新疏浚起唐代安史之乱后年久失修的钱塘六井,没想到刚刚开工,苏轼由杭城调任密州,正是在这个时候,苏轼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望江南》。
龙井虾仁,据传就是杭城厨师受苏轼‘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词的启发烹制而成。直到十八年后,苏轼再次来到杭城任知州,西湖已是‘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于是又主持重新深挖淤泥、废除湖田、疏通盐桥运河,并在湖中建筑了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这就是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到由来。”
小助理笑而不语。」
李世民敛了笑容正襟危坐,再不好笑后人调侃宋朝裂开了。这一下他的李唐才立国,甫得听见“安史之乱”的名号也直觉得不妥,“众卿家有什么猜测直说。”
唐武德五年,改高密郡为密州,如果地理上没有大变化,加上苏轼能动用大规模人力兴修水系,应当是宋太平年间的事情,但自安史之乱到新朝开立才有余力管治,得是大的动荡才能让朝廷彻底失能,甚至于让西湖荒废。
“此亡国之乱乎?”耿直如魏征也不免迟疑的道出了朝堂众人心里的答案。
不知道是地理,还是人名,也没有具体的时间。李世民被这推测出来的亡国之乱憋得一肚子火,忍不住大半夜惊醒坐起身来向长孙皇后抱怨,“不是,我大唐不值得这后人就不能完完整整的讲一遍吗!老提那赵宋朝做什么。”
我大唐是没有文治——嗯,好像现在确实欠缺了点……
还是没有武功——好你仙人板板的突厥,是不是你搞得事……
越想越不对劲的李世民睡不着了,掐指一算,虽然他统一了河山,立志为天下人,但河北诸郡时有民乱不安定,突厥频扰边境。
“二郎去哪?”睡眼惺忪的长孙皇后眼睁睁看着突然精神起来的李世民披袍出殿,宫人拦都拦不住,只好提着宫灯追在后面照明。
“梓潼好好休息,朕去议政。”不睡了,都给我起来卷。
「也有说南宋皇帝赵构曾在杭城品尝过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虾仁菜肴,赞不绝口,后来,他得知这道菜与龙井茶有关,便赐名为龙井虾仁。诶,怎么和乾隆差不多故事,说起来乾隆也是高宗,有缘有缘。
至康熙年间文人袁枚所撰写的《随园食单》中记载了制作方法,而之后又有民国的高阳在《古今食事》里曾提及:翁同龢创制了一道龙井虾仁,即西湖龙井茶叶炒虾仁,真堪与蓬房鱼匹配。
所以龙井虾仁是否与西湖醋鱼一般,是由其他菜品不断改良,最终在明清定形的,鼠鼠也需要再继续研究,目前无法定论。」
乾隆一口新茶喷的干干净净。
谁!
谁和赵构差不多?谁和赵老九有缘!
这小女子好生无礼,如此污蔑人,朕亲朝以来,在内平定贵苗之乱、惩治大金川对邻部的侵犯,外在与准噶尔部息兵议和、收复伊犁,皇考遗留的两项未尽功绩业已完成。
到头来却要被人摆在和南宋赵构一处相提并论,可谓蒙受了奇耻大辱,气得乾隆捏碎了茶碗,“史官来记,就记赵构那个把父兄弃于敌境不顾,救国不力,偏安一隅,偏听奸佞,甚至冤杀良将的废物,无父无亲不孝不仁,不配为君与朕并列,改其庙号为惠宗,以赵匡胤七世孙赵昚为世宗。”
高宗,由盛转衰。乾隆眉目阴暗,乍然听见自己的庙号让皇帝不悦,但其中暗喻的未来叫乾隆警惕。
江宁 随园
袁枚放下墨笔叹息,他已经研究过昆仑镜选定的范围,“被提及”或者“有明确时间事件”,这也意味着被反复提起的乾隆皇帝也会听到他的大名。
“上达天音,也不知时好时坏。”乾隆四年取进士,授庶吉士深造的春风得意早被坎坷仕宦消磨,这些年袁枚辞官奉养母亲,与同好相汇随园说文解字好不快活,万一应召入朝,他哭都没地去。
哀怨的走出阁室,七七八八的弟子与友人得了杭城传来的消息纷纷上门祝贺,周遭知道他的人也打着求学的旗号看热闹,万一自己孩子入了某个大儒眼呢,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老爷、老爷!孙娘子与酸秀才在门口闹起来了你快去制止——”
因为他广纳弟子,不避男女的行为,也有不少自诩清高的卫道士上门理论,踩他门头以期抬高身价,听听他这门仆话里的埋汰味,大老远就溢出来了。
“老师不必劳驾。”又一未冠的弟子窜了进来,后头跟着面色平静,正在用手帕擦脸的孙姓弟子,“知府大人听闻遣了衙役把人打散了。”就是有人不识好歹,给见了血,累得孙师姐要换衣服。
「小刘在后台监视着那些情绪起伏最大的播放器,鄙夷的嗤笑,起义推翻昏君统治,好;造谣清白的被打死,好;借口党争,大兴牢狱的,坏,断他一期播放器信号。
浑然不知镜幕外闹出血腥的赵简明依旧按照节拍推进流程。
“有人说,当年清理西湖时,杭城百姓感谢苏轼的恩德,凑钱买了猪肉送到府衙中。苏轼难以拒绝,就想了个办法,把肉切成小方块形状,用巧妙地方法烧制了这些肉,再分给百姓吃。
这就引出来我们今天的第三道菜品
——东坡肉。”」